深圳中学高中园艺术科组以“专业筑基、多元融合、美育塑人”为核心教育理念,构建贯通基础素养与专业发展的艺术教育体系,依托国内领先的教学设施、结构化课程及高水准师资团队,致力于培养学生大美育和小美育观念,兼具艺术创造力、文化理解力与学术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专业教学空间
美术学科
A2教学区设7间专业教室,覆盖中国书画(503)、雕塑(502)、版画(501)、油画(203)及3间艺术鉴赏教室(201、202、204),配备画架、静物台、高清投影等设备,并设(104)高考美术班专用画室。
特色教室:微格教室(205)支持录课、教学研讨及赛事训练。
音乐学科
拥有5间音乐教室、1间舞蹈教室及1间微格教室,配套11间独立钢琴房、5间电钢琴房,配备专业音响、电钢琴、录音设备,满足声乐、器乐、戏剧等多样化教学需求。
二、课程体系
美术方向
高一:以艺术鉴赏为核心,涵盖中西美术史、现代艺术等,夯实审美基础。
高二:开设中国书画、油画、雕塑、版画等选修课程,强化专业技能。
高考专项:针对32名美术生,每周10节素描、速写、色彩课程,按基础分层教学,动态调整训练计划。
选修拓展:12门校本课程,提升综合素养。
音乐方向
高一:音乐鉴赏课程覆盖歌唱、演奏、编创等六大模块,培养核心素养。
高二:分声乐、器乐(西洋/民乐)、戏剧表演方向,强化专业技能。
高考专项:12名音乐生每周8节视唱练耳乐理课程,1节声乐/器乐小班课,紧扣统考大纲。
实践平台:三大乐团(合唱团77人、交响乐团69人、民乐团25人)提供常态化演出与比赛机会。
三、特色培养项目
精准分层教学
美术:每名教师指导10-12人,定期学情分析,定制训练方案。
音乐:小班化教学(1对2/3),分声部强化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
三大乐团联动
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常态化训练,既提升学生协作能力,也为升学积累实践经历,近200名学生参与。
首届艺术班(2025级)
共44人(美术32人、音乐12人),依托科学课程体系与名校师资团队,量身规划艺考升学路径。
四、师资与保障
郑东方,中共党员,硕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12月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20年7月获“省优秀毕业生”、2024年6月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曾担任研究生书法协会会长,作品被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收藏;2022年12月获第三届京津冀青年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2023年06月获“万花筒”北京卓越青年艺术节展览“入选”;2023年08月获水墨流香-2023 全国大学生书法作品年展;2023年08月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教育》。
赵焜宇,中共党员,本硕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并参与多次重大艺术实践活动。2016年10月跟随东方之声合唱团赴北京国家大剧院参与演出;2017年4月受美国密西根大学邀请赴美参加文化交流演出;2019年10月获得中国合唱节金奖;2021年5月参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江姐》的演出,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大学艺术团指挥。
卢子翔,清华大学学士、硕士,曾获2019-2023年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2020年国家奖学金,2021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23年清华大学优秀助教,2024年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2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硕士,2024年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作品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作品《生生》入选2019年“炼”第五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作品展;作品《植·觉》入选2023年“变·通”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作品《植·觉01》获2023年“白”第六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作品《植·觉02-05》入选2024年“步漆而语”中国(武汉)高等院校漆艺邀请展;作品《边界》入选202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美类优秀毕业作品大赛金奖。
韦轶翔,本硕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专业。2019年作品被武汉军运会主办方收藏;2022年作品被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2023年论文发表于西安美术学院学报《西北美术》;2023年作品参展2023年度湖北省致美奖学金优秀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在油画、中外美术史与鉴赏方面专业水平突出。
王暄迪,本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美声方向。本科期间曾荣获奖学金,多次参演过话剧,歌剧演出。2022年11月参加“张千一”《我的祖国》交响套曲音乐会,参加学校道扬书院周五每日一曲;2023年3月参加“张若迪演唱会”,7月参演“成长”暨石倚洁教授与刘嵩虎教授教学班音乐会;11月参加“马勒第三交响曲”深圳交响乐团合唱。2024年1月,参加“春潮”刘嵩虎教授学生音乐会暨纪念拉赫马尼诺夫诞辰150周年及逝世80周年音乐会;3月参加“胡戈·沃尔夫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愤怒的诗人”;4月参演“唯美时光·爱的华尔兹”世界经典轻歌剧选段专场音乐会。
肖楚瑶,中共预备党员,本硕均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获2023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荣誉。2023年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天空杯”合唱节化学学院合唱团指挥,初赛第三名,决赛获三等奖。2023年担任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合唱大赛信息管理学院合唱团指挥,第六名,获二等奖。2023年8月参加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Tiankong合唱团20周年特别音乐会。2023年10月参加深圳大剧院“迷人的天空”光——Tiankong合唱团音乐会等。
马菁苓,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2017年参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陈放教授工作坊,获得荣誉证书。2018-2019获得院级二等奖学金。2023年参与“新时期中国工业版画研究”——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
刘子维,星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硕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委员会会员,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曾获第二届上海白玉兰国乐竞演大赛三等奖,第十届香港国际音乐节民族吹管乐第三名,曾于深圳大剧院、东莞白玉兰大剧院、广东省艺术博物院多次演出,精通笛、箫、葫芦丝、巴乌等多种吹管乐。
王楚涵,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拥有扎实的声乐功底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擅长独唱表演、合唱排练及声乐教学,具备辨识度的男中音音色。教学风格注重因材施教与课程创新,融合多媒体技术与跨学科内容,从业以来,始终秉持“以音乐启迪心智,用艺术传递能量”的理念,致力于通过音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以热情与专业助力学生发现音乐之美,在艺术实践中收获自信与成长,愿成为学生音乐道路上的引路人。
杜羽禾,沈阳音乐学院二胡演奏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曾荣获第五届”敦煌杯”中国民族器乐比赛职业组银奖、第四届新加坡南洋国际音乐大赛专业组金奖、第一届”关东杯”民乐组二胡专业金奖以及第一届”鲁艺杯”高等艺术院校专业二胡组金奖等,并成功举办两场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论文曾获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将专业演奏经验、学术研究与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实践能力。
徐畅,硕士研究生,曾获得第七届央音全国青少年展演钢琴独奏金展演、2019年楚天艺术大赛钢琴独奏一等奖、第十五届上海钢琴青少年钢琴大赛青年组三等奖,多次参与长江杯钢琴艺术指导,荣获艺术指导二等奖、三等奖。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智慧课堂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开发与作用》获得省级奖项。
曾指导学生参演湖北省少儿春节联欢晚会,所培养学生在武汉市艺术小人才展演中荣获钢琴二等奖。
王馨祎,本硕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多次获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嘉必优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三好学生等荣誉。开发校本课程《博物馆欣赏》广受学生好评。擅长将游戏教学法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进行重新构建。坚持用当代视角重新诠释水墨语言,让千年文脉在青春的笔触中焕发新生。水墨不仅是技法,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每一笔枯润浓淡都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每一幅留白都暗藏“有无相生”的生命力。
司玲,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曾参与过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电影家协会支持的研究调查项目。曾就职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体和深圳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擅长动画制作及美术鉴赏。秉承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激发创造力,培养审美力。开发校本课程《综合材料绘画》广受学生好评。
龙琰,美术教育专业硕士,系统构建了以美术教育学、课程教学论、艺术心理学为核心的三维知识体系。曾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美术教学相关论文,累计开设多门美术特色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高,丰富了校园美育生态。始终秉持”艺术教育即创造力启蒙”的核心理念,致力于通过体系化教学与个性化引导,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艺术滋养中绽放独特光彩。
王雅婷,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深耕美术教育一线,参与多项美育课题,在课程实践中秉持“以美启真、以术育人”理念,注重学生审美素养与创作能力的提升。擅长以多元艺术项目激活课堂,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文化感知力与创造力,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创新美术课堂。
方议葵,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获第⼗七届百花奖全国特⻓⽣专项技能⼤赛独唱⼆等奖、第⼗⼀届粤港澳国际⻘少年艺术⻛采⼤赛独唱⼆等奖、第六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广东赛区声乐青年专业组银奖。
陈雪涵,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发表3篇学术论文。
深圳中学高中园艺术科组通过专业化课程、实践平台与精细化管理,助力学生在艺术领域实现全面成长,为国内外艺术院校输送高素质人才。